佛山冰玉堂坐落在沙头管理区鹤岭山麓,故又称鹤岭静安舍。它是两层楼建筑,地下分左、中、右三座,中座供奉着自梳女们信奉的观音,左、右座安放着已故的自梳女的灵位,楼上是木做的阁楼,是自梳女的睡眠之处。目前堂内每天都有一位护院的女工清洁内外,添香加油。
据《顺德县志》记载:顺德自梳女的形成始于清末,盛于民初。当时,一些顺德蚕丝业的女工收入可观,经济独立,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,在婆家受气,地位低微,便不愿受封建制度的束缚,情愿终生不嫁。于是,她们选定良辰吉日,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,俗称“梳起”,表示终生不嫁,正式成为“自梳女”,又称“姑婆”。
二十世纪年代,丝业衰落,顺德少女听说到南洋打工月薪可达数十元,遂结伴经香港乘船前往。顺德自梳女在南洋媒生,概括有两个原因:一是经济问题,由于顺德丝业衰落,在本地难以维持生计。二是婚姻问题。自梳女难免人议论,而少女到婚嫁年龄既不出嫁也不梳起,则难逃迫嫁的厄运。许多少女在南洋工作多年,没有谈婚论嫁,实际上也成为了自梳女。她们在南洋大部分都是当家庭女佣,带小孩做家务。虽月入不多,仰人鼻息,但只要有一点点积蓄,都汇往家中帮补家用。人到老年,精力已衰,有的被辞退,有的连回乡的旅费也凑不够,沦为异域之鬼,能够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的实在不多。
年代,均安沙头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乡会。她们大都怀念故乡,希望能落叶归根,荣归故里,与亲人同住。看到一些前辈,有的无力回乡,沦为异乡孤魂,有的虽然略有积蓄,但鉴于当时的风俗,自梳女回乡也不得在家居住和辞世。她们便倡议在家乡建一间自梳女的安老院。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众姐妹的热烈响应,共筹得港币万元,适逢祖国解放,党召各界大力“支前”,自梳女们响应号召,把款项借给了政府,翌年,政府归还款项,划出土地,协助建设安老院,于年落成,取名冰玉堂,冰清玉洁之意。该堂建成以后,凡乡旅外姐妹,回到家乡,没有依托,均可入住,不收宿费。入住的最高峰期是年,有三十多人同食同住,盛及一时。现在自梳女们都已纷纷搬回与亲人同住,每月的十五及每年的七夕,她们又会欢聚一堂,共渡佳节,还可一见当年的盛况。冰玉堂是自梳女们飘泊生涯及其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历史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