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途旅行网

湘潭隐山


隐山,又名龙山、龙王山,历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,海拔米, 巍然屹立在湘潭县西南边陲之黄荆坪。隐山名称的来由传闻不一:一说因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曾在此隐居讲学而得名。一说六朝时,僧密师伯随洞山良价经此山,见浮菜随涧水出,乃共拔草溪行六七里,见一茅庵住有老僧。洞山良价拜老僧为师,并于夜半烧毁其庵,同入深山,居于白云精舍,遂号称隐山和尚或名龙山和尚。石壁有诗云:“三间茅屋从来往,一道神光万境间,莫把是非来辨我,平生穿凿不相干。”隐山之名即由此而来(上二说均见《湘潭县志》)。一说明代正德皇帝南游至此,见寺院庙宇堂皇,雕刻书法,楹联匾额,壁画条幅,琳琅满目,僧尼普渡,香火缭绕,施主朝拜,确有世外桃源意境,不禁拍手称绝,便即兴在观音殿前门题下“天下隐山”匾额。自此,隐山之名大显。
自宋至民国初,隐山成了州府官吏、文人雅士、迁客骚人游览之地,《长沙府志》、《寰宇记》均有关于“天下隐山”的记载。隐山胜迹颇多,概括起来有一寺、一墓、两祠、两树、四池、八桥,远近驰名。
一寺即慈云禅寺,又叫龙王寺。寺原有僧田数百亩,寺宇近百间。全寺青砖砌墙,琉璃瓦盖,龙檐凤阁,花栏漆柱,浮雕彩绘,诗画于壁,华丽堂皇,十分壮观。寺前门楼有“天下隐山”两尺见方的白底黑字;戏楼匾为“皆大欢喜”;观音殿悬“慈航普渡”横额,两侧有楹联“大腹能容天下难容事;慈颜常笑世间可笑人”。这里曾有晨钟暮鼓,香烟缭绕,盛极一时。“文革”后,禅寺已荡然无存。
一墓即北宋理学家、文学家胡安国(文定公)墓。墓始筑于南宋绍兴八年( 公元年)月,有花岗岩栅栏包围,四周植有棵松柏树。后几经毁修。年,胡氏后裔重修,题墓名为“始祖胡公文定老大人、胡母刘氏老孺人之墓,二世祖五峰公附墓”。墓长米,宽米,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二祠、二树。一祠为濂溪祠。周敦颐,号濂溪,晚年隐居隐山讲学,曾于此写下脍炙人口的《爱莲说》。后人乃建濂溪祠以纪念。濂溪祠共三进,祠门联为“道承孔孟;学启程朱”。中栋为祖宗堂,悬有“学达性天”,“继往开来”等几块巨匾。祠前有一垂丝柏树,高十丈余,干粗一丈五。相距三丈处还有银杏树一棵,高八丈许,干粗近一丈。该两树相传为周敦颐亲手所植,至今仍雄伟挺拔,年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。另一祠是三贤祠,为纪念胡文定公父子及常来此的张南轩而立。
四池即莲花池、洗笔池、化砚池、雷池。传说是周敦颐植莲、洗笔、化墨之处。四池中现除莲花池尚存但已干涸外,余无遗迹可寻。
八桥即隐水桥、流叶桥、通箭桥、珂里桥、栗林桥、狮龙桥、神仙桥、龙王桥。八桥全为单孔青石拱桥,拱如弯月,朴实大方。桥旁均植有油子树,生长繁茂,过往行人可倚坐桥旁条石休息,暑热乘凉更佳。故人们又称“八桥”为“八景”。
如今,隐山脚下新建一了座储量万多立方的石坝水库, 又栽植了翠绿的新林,苍松与山野交相辉映,好一幅“青山绿水,小桥人家”的乡村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