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途旅行网

桂林伏波山

伏波山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,滨江路北端与凤北路交界处,在叠彩山以南公里,与独秀峰相邻。孤峰突起,西枕陆地,东临漓江,有遏波伏澜之势,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。伏波山公园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,有还珠洞、千佛岩、珊瑚岩、试剑石、听涛阁、半山亭、千人锅及大铁钟等诸胜,集山、水、洞、石、亭、园、文物于一体,成为独特的桂林山水的缩影

东汉建武十七年(公元年),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趾。马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,必须解决粮饷的运输问题,曾重修灵渠以济粮饷。又据《汉书》记载,马援到过荔浦。由于马援征服交趾有功,人们怀念马援,在伏波山上建祠塑像。有传说马伏波站在伏波山上,拉弓射箭,一箭穿三山。有传说马伏波在试剑石旁试剑,一剑断巨石。实际上,史籍并没有明文记载马伏波到过伏波山,只是传说而已。


还珠洞 位于伏波山的山腹,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,要坐船方能进入,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,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。洞内高—米,宽 —米,总长余米,面积余平方米。该洞名为“还珠”源于几个传说,其中一个是讲述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国得胜班师回朝,用船运载买来的薏苡回中原作为药用,有人诬告他运的是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,于是他就当众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里,以表明自己的心迹,让这些所谓的“珍珠”流还合浦。还珠洞内的文物石刻很多,是伏波山的精华所在。还珠洞还是唐朝除西山的庆林寺外,又一个佛教圣地。信奉佛教的僧徒们,在洞内雕塑了许多佛像。千佛岩中有许多尚未成形的粗凿佛像,犹如风化剥蚀的斧凿痕。一般能辨认成形的佛像有尊,加上尚未成形的共有多尊。
米芾自画像 还珠洞中有一幅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的自画像。米芾自画像在全国也属罕见,而且刻于石壁之上,也属仅见。画像高.米,宽厘米,其身着古衣冠,宽袍大袖,右手伸二指,若有所指,迈开右脚,作行走之势,神态自若,风度潇洒。像的上方,刻有宋高宗的御笔像赞:“襄阳米芾,得名能书。六朝翰墨,渔猎无余。骨与气劲,妙逐神境。风姿亦然,纵览起予。”像的右边刻有他的儿子米友仁的跋:“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,真迹今归于御府。”南宋嘉定年间(公元—年),米芾的曾孙米秀实来临桂做官,携带他的画像,由广西转运史方信儒刻于还珠洞中。
试剑石 还珠洞内有一悬挂的巨石,离地一寸许。有人说是马伏波试剑留下的痕迹,故名试剑石。相传“岩石连,出状元”,岩石不断地生长,就不断地出状元,因而又叫“状元石”。又由于试剑石的形状似大象的鼻子,又名“象鼻石”。这块岩石如果有水溶解碳酸盐的作用的话,是能生长的。但是它已无水的溶解作用,无法分解碳酸盐而产生新的沉淀作用,已失去了生长、发育的条件和环境,所以它不可能与地面相接,而且将永远这样,离地一线而成为引人悬念的奇石。
千人锅及大铁钟 伏波山的回廊中存放着直径米多,高近米,重约斤的“千人锅”,还珠洞口的钟亭存放着铸造于康熙八年(公元年)的大铁钟,重斤。这两件文物原为定粤寺遗物。清朝孔有德,平定了粤西,而被封为定南王,一批阿谀奉承的群僚,于顺治八年(公元年)修建了定粤寺,孔有德亡后十几年,即康熙六年(公元年),他的女儿孔四贞及女婿孙延龄重修定粤寺时,铸造了大铁钟和千人锅。定粤寺原址在叠彩山下,抗战期间寺毁,遂将大铁钟和千人锅迁移至伏波山,年修回廊,将千人锅保护在回廊内,年修钟亭,又将铁钟保护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