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,乘坐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。灵岩山山高米,周广亩,山上多奇石。灵岩山怪石嶙峋,旧有“十二奇石“或“十八奇石“之说。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“灵芝石“十分有名,因此得名“灵岩山“。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,可以制砚,又称砚石山。山南峭壁如城,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,故又名石城山。灵岩山有“灵岩秀绝冠江南“和“灵岩奇绝胜天台“的美誉。主要景观有:吴王井、玩月池、流花池、西施洞、琴台等。
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,首先是继庐亭,因灵岩山住持,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。亭柱上有对联“大路一条,到此齐心向上;好山四面,归来另眼相看“。接着是迎笑亭,相传始建于宋代,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。盘折再上是“落红亭“,灵岩也有“象山“之称,旧有“象王回顾落花红“之句,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。亭东乃印光塔院,为印光和尚埋骨处。
印光法师(~)为近代佛教界泰斗、净土宗一代宗师,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。落红亭西有西施洞,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。后人在洞前建屋,洞内镌刻观音像,洞外种有紫竹,所以又名“观音洞“,香火颇旺。落红亭左折而上约余步,人称“百步阶“,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,山势陡峻。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,塔南有一巨石,形似乌龟,昂首面向大湖,故有“乌龟望太湖“之说。石背镌有“望佛来“三字,石上有脚印,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。
山顶是灵岩寺,即吴王“馆娃宫“的旧址。春秋吴越夫椒一战,越国大败,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,居住在石室之中,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。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,铜钩玉槛,奢侈无比。吴人称美女为娃,故名“馆娃宫“。公元前年,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,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,烧成断壁残垣。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。后舍宅为寺,南朝梁天监二年(年)扩建为寺院,名“秀峰寺“。唐代改称灵岩寺。
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,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。灵岩寺建在山顶,高耸入云,巍峨壮观。寺门前松柏参天,门额“灵岩山寺“为赵朴初题写。进门便是天王殿,亦称弥勒阁,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,背后供韦驮菩萨,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。再进为前院,院中有池名砚池,池上架有“界清桥“,据说大雨后,桥东之水清,桥西之水浊。大雄宝殿高米,宽米,气势雄伟庄严,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,迦叶、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,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,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。大殿后壁供奉文殊、普贤。
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,历经沧桑,现为七级八面砖塔,挺拔耸立,是灵岩山的标志,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。灵岩塔又称多宝塔,高米,级面,砖木结构、楼阁式。游人可拾级登塔,极目远眺姑苏景色。塔南有钟楼,楼高.米,为两层木构。上悬大钟,下置地藏佛像。
灵岩山寺西部以花园为主,俗称山顶花园。园内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。池西有石城,即山颠围墙,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,以石砌成冰纹形。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。吴王井呈圆形,也为吴宫遗井,曾供西施照容。智积井为八角形,因是梁代智积和尚修浚,故名。井中泉水甘例,煮茗甚佳。井北砌有假山,上有“长寿亭“,传为西施梳妆之所。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,相传西施操琴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