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途旅行网

赵邯郸故城

说起“胡服骑射”、“完璧归赵”、“负荆请罪”这些成语故事,人们自然会想到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赵国,然而有些人也许没有想到,这些成语典故,都与邯郸这座古城有关。公元前年,赵敬侯由今河南中牟迁都邯郸,至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,其间历经八帝,共年。这个期间,邯郸一直是赵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中心。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毁于秦汉之际的战乱,遗存于古老邯郸的,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外,便是极有历史和文物科学价值的赵邯郸故城。
赵邯郸故城遗址,总面积约万平方米,分为廓城与王城两部分,其中王城是赵都宫廷所在地,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年初,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。
赵王城遗址,位于今邯郸市区西南公里处的西大屯村南,由西城、东城和北城三部分组成,平面呈“品”字形布局,总面积约万平方米。遗址周围为蜿蜒起伏的夯土残垣,城垣之内分布着布局严整的大小十余处宫殿夯土台基,整个遗址,气势宏伟壮观,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。
西城为内城,现存遗址基本完整,平面呈近正方形。东西长米,四面城墙皆存。城内有五座高大的夯土台,其中以中部偏南的“龙台”最为高大,龙台及以北的二号台、三号台,构成南北中轴线,在中轴线的两侧,残存夯筑基址七处,还在二号台东西两侧台阶,各发现南北向的两行柱础石。从这些台基遗址的规模和布局来看,西城是当时整个赵王城宫殿的主要城堡,而龙台则是宫殿群的主体建筑。
东城为外城,规模小于内城,即小于西城。与西城仅一墙之隔,在西墙中部有凹形城门与内城相连。城内现存夯土台三座,在俗称“南将台”和“北将台”的台基下,均残存夯筑基址多处,构成了以南、北将台为中轴线的一组宫殿群建筑基址。
北城在东、西两城以北,其平面略呈长方形。在西城墙的两侧各有一座夯土台基,看来,这里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的基址。
廓城,在宫城东北,位于今邯郸市区偏西,因此城规模大,故称大北城。这是考古工作者于年配合“深挖洞”工程,进行普查钻探时发现的。这座古城池埋于—米深的地下,其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。战国时代的赵国,于公元前年将国都迁到邯郸后,首先在原城的基础上重建廓城,尔后在廓城西南新建宫城——赵王城,形成“前朝后廓”的传统布局方式,两部分相近处相距仅米。在廓城西部尚残存有地面古墙,古墙附近有铸箭炉、梳妆楼、插箭岭等高大的建筑台基。大北城的地下堆积相当丰厚,战国文化层在地面以下—米,已发现炼铁、铸铜、烧陶、制骨、制石等作坊遗迹。由此可以推断,大北城当是战国时赵都手工业、商业的居民城。
赵都邯郸故城,地面遗存雄伟壮观,地下遗迹颇为丰富,是现今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战国时期的古都遗址,为研究战国时赵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战国、秦汉时代城市建筑和王宫布局,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