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途旅行网

放鹤亭

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第三节山顶,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(年)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“张山人故址”个隶学。走进院门,有平坦开阔、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,其东侧便是放鹤亭,飞檐丹楹,宏敞明亮。亭南北长.米,东西深.米,前有平台,周环游廊,十分优雅。饮鹤泉南多米处,有一座高耸的小亭便是招鹤亭。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院门上所写“张山人”,即北宋隐士云龙山人张天骥,最初就是他筑了放鹤亭,而放鹤亭名闻遐迩,固然与它坐落的幽美环境有关,更主要的是因为放鹤亭联结着苏轼与张天骥友谊的佳话。苏轼曾用如椽之笔描绘了动人的放鹤图卷。
张天骥(-?),字圣涂,自号云龙山人,家有花园、田宅,在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筑有草堂。他爱好诗书、花木和音乐。他父亲张希甫、母亲李氏以及他本人都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。
苏轼早年也曾受道家思想的熏陶。他从小在家乡四川眉山县,跟着眉山天庆观北极院道士张易简学习过年。成年之后,道、佛、儒三家思想对苏轼几乎有同样的吸引力。他仕途坎坷,政治上屡遭挫折,更助长了他放达旷逸的性格。因此,他与张天骥感情十分投洽。苏轼在徐州写的大量诗歌中,张山人的名字频频出现。
苏轼常常带着宾客、僚吏甚至歌伎到放鹤亭来饮酒。张山人“提壶劝酒”,也“惯作酒伴”。苏轼屡次大醉而归。他在诗中描述了这种情景:“万木锁云龙,天留于戴公。路迷山向背,人在滇西东。荠麦余春雪,樱桃落晚风。入城都不记,归路醉眼中。”这首诗不仅是苏轼在张山人这里畅乐心情的自白,也是云龙山美妙景色的写照。
熙宁十年时张天骥已岁,尚未娶妻。苏轼愿为张山人做媒,替他找个合适女子,但张山人婉辞谢绝。表示要坚持“不如学养生,一气服千息”的道家独身生活。由此可见张山人醉心于“修真养性”之术,也可看出苏、张彼此关心的亲密之情。他们的友谊保持很久,年后,即元佑四年(年)苏轼任杭州太守时,张天骥还不远千里到杭州去看望他。苏轼热情款待这位老友住了天.才赠诗话别。
当然,在苏轼笔下,张山人的形象是作了艺术加工的。苏轼借这一形象寄寓着自己那种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。在《放鹤亭记》最后的“放鹤”和“招鹤”两歌中,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清楚。
张山人是这样超凡拔俗,飘飘欲仙,有如野鹤闲云,过着比“南面而君”的皇帝还要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。这正是苏轼在《放鹤亭记》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。这“放鹤”、“招鹤”两歌音韵和谐,抒情婉转,为全文增添光彩,因而千古传诵。因之,云龙山上既有放鹤亭,又有招鹤亭。招鹤亭建在高耸之处。砖木结构,小巧玲珑,檐角欲飞。此亭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。
“名山与高士,人地两相倚”,人们喜爱幽雅的放鹤亭,也自然地怀念飘逸豪放的苏轼和张山人。放鹤亭屡坍屡修,世代存留。明嘉靖十一年(年)徐州都司戴时宗、清同冶十一年(年)徐海道吴世熊都曾重建过放鹤亭。辛亥革命后也曾修过。但嗣后年久失修,到解放前夕放鹤亭已破败不堪。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缮。恢复旧观。
年放鹤亭又加整修,彩栋丹楹。焕然一新。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“放鹤亭”匾额,改用苏轼笔迹,重新制匾,高悬其上。这样更加富有历史感,增加游人的兴味。放鹤亭内窗明几净,四壁张挂名家书画,清爽雅静。
饮鹤泉位于放鹤亭西侧。泉亭相依巳逾千载。如今可以见到饮鹤泉凿作一井。四方环绕石栏,颇为美观。井南侧立有石碑,上冠“古迹”二字。中间书有“饮鹤泉”个尺幅大字。上款为“天启癸亥仲冬吉旦”,下款署“古部张璇重浚”。
“天启癸亥”为明熹宗天启三年(年)。当时的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饮鹤泉后,立此碑作纪念,碑文为张璇手书。他籍贯“古部”。即高邑,现为河北省柏乡县。
旧方志记载:“饮鹤泉一名石佛井,深七丈余。”明成化二十三年(年)的《重修石佛寺》碑文说:“有井在山顶,弃而不食者累年,发其瓦砾,甘美如初。”清咸丰九年(年)又琉浚一次,也有碑记说:“不五丈而得泉,甚甘。”从这两段文字记载,再联想到苏轼《游张山人园》诗句:“闻道君家好井水、归轩乞得满瓶回。”可以想见饮鹤泉的水质是清纯甘美的。
解放后饮鹤泉水深尚有三尺,后因乱掷瓦石而堵塞干涸。年曾重淘泉井。徐州市自来水公司工程师杨以信曾下井测量,井深.米。和旧志所说“七丈余”相符。井壁系穿岩凿成,有两条石缝:一在北侧井口下.米处,垂直长米;一在西南侧井底向上.米处,水平长O.米。估计这便是水源通道,或许因为地下水位下降而不再来水,甚为可惜。
北宋地理名著《太平寰宇记》也有关于饮鹤泉的记载:“有井在石佛山顶,方—丈二尺,深三里,自然液水,虽雨旱无增减。或云饮之可愈疾。时有云气出其中,去地七百余尺。”这些记述中有夸张之处,但也指明饮鹤泉的特点:“饮之可愈疾”、“时有云气出其中”。这是否表示井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呢?放鹤亭院西北角有一座凉亭,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。这原是“御碑亭”,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《游云龙山作》诗碑。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,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,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“御制诗”标榜风雅的“御书”。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。这碑廊和廊北的船厅,如今也是放鹤亭院中吸引游人的去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