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云湖,俗名浪广海,汉唐时称“池”,明代以后称星云湖。位于江川县城大街镇北面,距县城一公里左右。湖面海拔高度米。和抚仙湖仅隔二公里,高差米,在湖东面海门桥村有隔河相连。河中段有界鱼石,相传两海相交,鱼不往来。
星云湖为高原断层湖,呈肾形,淡水。六十年代以前,因河流上游水土流失,下游出口处泥沙淤积严重,多形成三角形冲积“洲”。其中尤以螺狮铺河、渔村河、西河突出。一九五八年后,上游陆续修建了水库,泥沙入湖有所减少。湖南北长.公里,平均湖宽.公里,湖岸线长.公里,湖面积.平方公里。最大水深米,一般—米,最浅处-米,平均深米左右。水温夏季平均.℃,冬季℃。湖容量.亿立方米。总径流面积平方公里,透明度.米左右。多年平均来水量.亿立方米,年平均流入抚仙湖水量.亿立方米。
水质无污染。由于数千年的泥沙淤积,湖床平缓,湖底有淤泥层。湖湾及近岸浅水水草茂盛,浮生植物及底栖生物丰富,属营养性湖泊,极适宜鱼类生长,有天然养鱼场之称。
星云湖的鱼,分别隶属于五科十九种。主要为鲤科。其次为鳅科、合鳃科、鳢科、鲶科等。星云湖鱼的种类有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鱼、大头鱼、鲫鱼、星云白鱼、杞麓鲤、鲤鱼、华南鲤、太湖短吻银鱼、云南倒刺鲅、乌鲑、细须鲶、滇池高背鲫鱼、麦穗鱼、泥鳅、黄鳝。上述鱼类除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鲂鱼、滇池高背鲫鱼、华南鲤、太湖短吻银鱼、麦穗鱼属人工移入外,其余为土著鱼。
星云湖历史上以盛产大头鱼著名,渔获物中大头鱼占%,鲤、鲫鱼占%,星云白鱼占%。自一九五七年移入青、草、鲢、捕鱼后,渔获物中品种比例逐渐由大头鱼为主转变为以青、草、鲢、鳙鱼为主。一九八O年由外地移入鲂鱼(武昌鱼)。一九八二年移入太湖短吻银鱼。八四年移入滇池高背鲫鱼。这三种鱼,已形成种群。一九八七年银鱼产量多万斤,上升为第一位。捕银鱼的船只高达只。湖西面建起了银鱼速冻厂。目前原有的云南光唇鱼种中华螃鲂已灭绝。大头鱼人工少量放养,也面临灭绝的境地。据旧志载,大头鱼古时称碌鱼,似鲤而首巨,油多而味美。
星云湖每年—月,鱼产卵季节封湖,禁止张网捕鱼。湖南面五六年建县水产养殖场,每年向湖中投放鱼苗一万尾。近年在星云湖的周围发展了湖湾养鱼,网箱养鱼。一九八五年来,封湖期间仍可以卖票钓鱼。从昆明来至云湖钓鱼的人几乎每天不断。沿湖钓鱼人数多时可达一、二千人。一九八七年封湖期间又禁止钓鱼。近几年来,有捕鱼船只多只。鱼产量逐年上升,一九八七年达到多万斤。
星云湖东面、南面的石灰岩地区,有许多潭泉分布,是湖水的补给途径之一。周围有主要河流条,均为季节河,河水主要靠雨水补给。因此,夏秋水位上升,春末夏初水位下降,升降幅度在米左右。海门桥湖水出口处原有土闸,可有效控制水位高低。年月日隔河复航工程竣工,建成铁闸。重建、新建大桥四座。凿深河底.米,一加宽米。河道长米,河中段修建船闸,颇为壮观。
湖周围有温泉处,可供洗浴。年环湖公路通车后,周围公路环绕。湖北面、南面有江城坝子和大街坝子(大街坝子唐代称浪旷,现称浪广),田畴平展,气候温和,交通方便。
江川向为临元孔道。明清时期,境内航运事业曾很发达,雍正《临安府志》有以江川坐船到澄江的记载。海门桥也因地处交通要道而兴盛。年滇越铁路通车后逐渐冷落。直到年月,木船还可以从隔河上下。现有机动客轮三艘,往来于星云湖和抚仙湖之间。木船运输已淘汰。
星云湖的形成据专家考证:滇池、洱海、抚仙湖形成距今万年。星云湖亦为同时形成。
过去,由于夏秋多雨,星湖暴涨,隔河雍塞,极易泛滥成灾。明末姜思睿和清雍正时鄂尔泰两次疏浚两湖出口。嘉庆九年(年)县令许享又和邻县联合疏浚,并且规定年年流通,分断立碑为记。民国十一年底(年)蒙自道尹秦光弟对星云、抚仙两湖口组织了较大的修凿工程。工程中使用了炸药、铁轨、矿兜等较为先进的工具。比以前河道凿宽-尺,凿深—尺。新开河道两里多。接通清水沟(抚仙湖出口),并延长和加固石堤。全部工程断断续续,前后达年之久。两湖口开凿前后耗资万元。星云湖周围涸出湖田多亩。
年政府组织治理隔河,用工万余个,清除河中淤泥、沙石,退出湖田余亩。
年玉溪地区组织江川、华宁、澄江及尖山部队联合治理两湖出口河,用工万余个,使被淹湖田重新涸出。
五十年代,星云湖水面为万千亩。由于多年的围湖造田、泥沙淤积,加上疏浚河道后水位下降,现水面已缩小到万千亩。
年—月,隔河复航工程中,凿深河道.米,扩宽米。从有文献记载到现在为止,隔河比原来前后共凿深米左右(不含疏导淤泥)。
年月,江川县人大常委会、人民政府决定,将星云湖水位定为米,最高水位.米,最低水位.米。禁止围湖养殖,严禁围海造田,并在沿湖立碑,将这一决定刻在碑上。